夏木阴阴正可人,爱心支教启新程。6月30日至7月4日,暑假伊始,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与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志愿者们便组建起“萧风沐雨,育苗行动”暑期支教托管服务团,奔赴宿州市萧县龙河街道城西社区,开展为期5天的公益支教托管服务。团队以“点亮知识微光,陪伴儿童成长”为宗旨,通过定制化课程、趣味互动教学与成长关怀服务,为社区6-12岁儿童搭建起多元学习平台。此次实践不仅探索了高校服务基层教育的新路径,更让青年学子在奉献中收获了深刻的成长感悟。

为确保支教服务精准对接儿童需求,团队在活动开展前便与城西社区居委会、家长代表展开深入沟通调研。通过问卷收集、面对面访谈等方式,志愿者们详细了解了辖区内儿童的学习现状——部分孩子存在学科知识薄弱点,假期缺乏系统辅导;多数孩子对课外知识充满好奇,但缺少探索渠道;还有不少家长因工作繁忙,难以兼顾孩子的假期陪伴。结合这些需求,团队最终确定“基础巩固+兴趣拓展+素养提升”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,力求让孩子们在托管期间既能查漏补缺,又能拓宽视野、收获快乐。
支教期间,每天清晨的城西社区活动中心都充满活力。8点刚过,孩子们便背着小书包陆续赶来,有的主动与志愿者分享假期趣事,有的则早早坐在座位上,期待当天的课程。在基础学科辅导课上,志愿者们摒弃“填鸭式”教学,采用“知识点拆解+例题精讲+错题分析”的模式,针对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、数学思维训练的解题思路,耐心为孩子们讲解。遇到理解较慢的孩子,志愿者会蹲在身边,用更通俗的语言反复引导,直到他们露出恍然大悟的笑容。“以前我总觉得数学题很难,现在跟着姐姐学,好像也没那么难了!”上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小朋友拿着自己做对的练习题,兴奋地向志愿者展示。

除了基础课程,特色课程更是让孩子们直呼“过瘾”。手工创作课上,志愿者带来彩纸、黏土、剪刀等材料,教孩子们折千纸鹤、捏小动物。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,有的用黏土捏出“会微笑的太阳”,有的将彩纸折成“带翅膀的小房子”,课堂上满是创意的火花。科学小实验课上,“水中浮针”“瓶子吹气球”等简单有趣的实验,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科学的神奇——当看到蜡烛燃烧使瓶子内气压变化,最终将气球吹大时,孩子们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屋顶。趣味英语课则通过英文儿歌、单词小游戏等形式,让孩子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基础词汇,原本对英语有些抵触的孩子,也渐渐主动举起手,跟着志愿者大声朗读。
每天课程结束前的趣味游戏时间,更是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“欢乐时光”。“你画我猜”考验想象力与默契度,志愿者画出“小兔子”“苹果树”等图案,孩子们争相举手抢答;“数字抱团”则让孩子们在奔跑与配合中学会团队协作,当听到志愿者喊出数字“5”时,孩子们迅速找到同伴抱在一起,即使偶尔有人落单,其他孩子也会主动伸出手,将他拉入队伍。游戏现场充满欢声笑语,原本互不相识的孩子渐渐熟悉起来,课后还会相约一起玩耍,社区活动中心的每个角落,都留下了他们纯真的笑脸。
“孩子以前一放假就抱着手机、平板不放,现在每天早上都催着我送他来托管班,回家还会主动分享当天学的知识,整个人都开朗多了!”家长刘女士每次来接孩子时,都会向志愿者表达感谢。城西社区负责人也对此次支教活动给予高度认可,他表示,社区内双职工家庭较多,假期孩子“看护难”一直是家长们的烦心事,宿州学院志愿者带来的支教托管服务,不仅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,更让孩子们在假期学到了知识、收获了快乐,后续社区还将根据孩子和家长的反馈,与高校进一步合作,不断优化课程与活动,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。
此次社区支教,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与陪伴,也让支教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在实践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认知深化。“原本以为自己提前准备的课程足够完善,但真正面对孩子时才发现,教学不能‘一刀切’,必须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随时调整节奏。”支教队员王奕涵分享道。在一次手工课上,她原定教授低龄孩子折“折纸青蛙”,但演示过程中发现,复杂的步骤让孩子们频频皱眉、难以跟上。她立刻调整教学方案,改为更简单的“纸船折叠”,并手把手指导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,最终所有孩子都成功折出了自己的小纸船,看着孩子们举着纸船欢呼的样子,王奕涵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温度。“这让我明白,教育不是‘按计划执行’,而是要学会灵活变通,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,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知识。

5天的支教时光虽短,却在孩子们与志愿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活动结束当天,孩子们纷纷将自己在手工课上制作的作品送给志愿者,有的还在纸条上写下“谢谢姐姐,我会想你的”。志愿者们也依依不舍,与孩子们约定“明年再见”。此次“三下乡”支教实践,不仅是宿州学院高校服务基层教育的一次生动尝试,更让青年学子在奉献中懂得了责任与担当。未来,相信会有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基层服务,用青春力量为更多孩子点亮成长之路。
(撰写:孙艺梦 王笑笑 刘雅姿 审核:赵婷婷 二审:刘钢 三审:王金岭)